富寿桥:见证里水三百八十年的风风雨雨
发布时间:2016-07-23 来源:梦里水乡
富寿石桥位于里水太行道,是连接城乡的古石桥,有着三百八十多年历史,是里水发展史的见证,更是珠江三角洲少有的古老长石桥之一。现在,富寿桥原址已变成水泥桥了,但我们仍能从历史的记忆中,窥见古老石桥蓬勃的生命力……
在富寿公园旁追寻富寿桥的历史踪迹
富寿桥呈南北走向,横跨于里水河上,全长28米,面宽3米,是麻石五墩六孔结构,桥由三组每组并排四十柱作桥墩支撑桥梁,桥面用长条巨石铺砌,桥两旁有精雕护栏,全桥以“榫口”结合,没用灰沙粘合物,整桥结构牢固,工艺精湛,似“卧龙”横亘于郁水上。
沿至清代乾隆元年(1736)、咸丰6年(1857),富寿桥都进行过较大的重修。物换星移,久经风雨,富寿石桥日渐颓败变成危桥,榫口松脱,重修困难,1976年,里水镇政府将其拆掉,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水泥结构的新富寿桥,以便利车人来往。
里水人对富寿石桥感情深厚,有识之士把原富寿桥的桥栏全部迁移于富寿公园河旁继续用作护栏,并于其间立碑记述,以供后人怀旧鉴赏。至于其它拆卸下来的石料,充作新桥北桥台的基石,以资利用和永久保存。
富寿桥的桥栏已成为里水河畔的护栏,如今在富寿公园的亭附近,仍能窥见这些桥栏的岁月痕迹。
富寿桥由来——缘于寿婆与阿富的母子情
因为桥建在太行渡头,老里水喜欢把富寿桥称作太行桥,但是“富寿桥”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?这就不得不从建桥者吴光龙说起了。吴光龙是明万历时的河村进士,清廉勤政,民望蜚声,一心励志做个为民爱民的好官。无奈晚明民不聊生,奸臣当道,他报复破灭后致仕回乡在里水组建书院,同当地诗人墨客赋诗谈棋自娱自乐。
从河村往里水要经过太行渡头,一次聚会后,吴光龙从里水返村,适逢台风,渡船停开了,他走进风雨亭暂避。就在这时候,一位手拄竹杖,鬓发零乱,衣衫湿透,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走进亭来,向着河对岸声嘶力竭地叫着:“阿富啊!阿富啊……”
吴光龙正欲上前劝问,一个撑着破伞的小姑娘冲进亭来,走到老妇人跟前劝道:“寿婆,你的小屋虽然被风刮倒了,可到我家暂住呀!阿富哥会平安回来的。”
“阿富啊,阿富啊……”那老妇人还是叫个不停。也许是母子心灵相通,身在南岸的阿富,隐约地似乎听到母唤儿声。他记挂着失明的母亲,再也没法等下去了,只好赶着耕牛,背着犁向对岸游去。
风急浪大,又牵着牛负着犁,阿富游起来异常吃力,但最后还是坚持游到北岸,循着母亲的声音走到风雨亭来。他见到浑身湿透的老母亲还在不停地叫唤着自己的名字,立刻放开牛绳,卸下犁,扑到盲眼母亲跟前,双膝跪在湿漉漉的地上,双手抱着老人家颤抖的腿,泪流满脸:“母亲,阿富回来了!孩儿不孝,令您牵肠挂肚。”
老妇人听到儿子的声音顿时转忧为喜,抚摸着阿富的头低声说:“小屋给台风吹倒啦!幸好德叔和阿莲及时扶我到他们家里,你妈才捡回这条老命啊!”
眼前的情景引发了吴光龙的负疚:说什么为民父母,当人民有困难时,自己却无力帮他人一把,自己那进士公的头衔多么渺小啊!
他想着想着,乍然眼前幻觉河面上一桥飞架,人欢马啸来往自如。“好啊,得修桥筑路为乡里!”他撑着雨伞冒雨折回书院,把刚才等渡时见到的情况及自己的设想向大家倾吐,并表示愿意倾尽全力把多年的俸银捐出来,作建桥之资。一石激起千重浪,乐善好施的士绅们对吴光龙的倡议深表支持,纷纷大解悭囊,踊跃认捐。
吴光龙要在太行渡口修座桥的消息传遍丰冈堡千家万户,许多肩挑背负,士农工商,纷纷向建桥董事会捐钱赠物,唯恐我后。
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,一座横跨在郁水河上的五孔长桥终于建成了。大桥何以名之?众说纷纭,吴光龙提出了独特建议:“没有那天阿富母子的激发,就没有这座桥的出世。为了彰德慈母孝子,那就名之为‘富寿桥’吧!”富寿富寿,家乡百姓既富且寿,
自此,南北两边的人群,蜂拥走上大石桥,在新的桥面上印上自己的足迹。富寿桥从此车水马龙,利便乡民的往还,带来里水圩市的繁荣,经历几百年风风雨雨,成为里水历史的见证者。
(责任编辑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