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里水符号

一河隔出里水的文昌武盛——走进和顺大小文教村

发布时间:2016-07-23 来源:梦里水乡

 

  在里水和顺,有两个文教村,一小一大,一文一武。这两条始于明朝的和顺古村,各藏文魁与武魁。小文教村重文崇礼,一派岭南乡村风光中,源远流长的文脉如同一注清流注入其中,清新自然的文教之风扑面而来;大文教村则因为武状元姚大宁而尚武风潮渐起,令人寻味。

  大小文教村得名“运滘”

  文教行政村下辖三个自然村,分别是文教、凤凰和姓叶,这个文教村又称小文教村,而与之一河相隔的大文教村则隶属白岗行政村。

西南涌里水水域。

  大小文教同处于西南涌的水域之中,因为有一条小河涌环绕村子而过,小文教原名“小运滘”;而大文教因为有条大涌绕村而过,故而得名“大运滘”。后来,小运滘村人觉得“运滘”不够文雅,于是借“运滘”与“文教”谐音,改名为小文教村。大文教村人也青睐“文教”二字,也改名大文教村。

  尽管村民仍旧习惯称呼两村为大文教村和小文教村,但实际上,小文教村的规模要比大文教村大很多。因此,“小文教不小,大文教不大”也成为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
  小文教的“文风”底蕴

  从运滘村到文教村,寄托了村民对礼教的重视。整个小文教村有私塾六间、孔氏书院一间及梅松书舍等等,处处透露出浓郁的读书气氛。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是兴贤里的兴贤社学。

  一棵大榕树,树下是一座古镬耳房,房前是石阶梯,阶梯下是脉脉流过的小河,这就是兴贤社学所在地。兴贤社学在小文教南部,一简小屋,正门横额上书“兴贤社学”四字,右边题款是明万历年建,周围散落着多个宗祠。

  在村子的东南,离涌口不远的地方,原来还建有一座文笔塔,中层文昌阁奉祀文昌帝君,首层魁星阁奉祀魁星,以祈求保佑学子学有所成、鳌头独占。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塔曾经是文教村的象征,以前外出谋生的人坐船回到家乡,每当船行到海口(北江与珠江交汇处)就能远远望见文笔塔,远行的人看见文笔塔就知道家乡快要到了。这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塔在上世纪70年代被拆毁,现在已建了自来水塔。

  小文教村虽然没有像大文教村一样出过状元,却也走出了不少文化人,而最为村人津津乐道的是三槐里王少礼家“一门九学士”的故事。王少礼并非名门望族之后,自幼家境并不宽裕,但是读过私塾的他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却十分重视。解放前后,为了能将9个子女培养成才,他同时打两三份工,不抽烟,不喝酒,节衣缩食,将9个子女全部送上大学,学成后的9个孩子,分赴全国各地,在各行各业各有建树,有的成为教授,有的成为妇女问题专家,有的作为高级工程师参与三峡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核,有的作为耳鼻喉科的名医接受国家领导的接

  大文教的“武功”风潮

  因为出了一位武状元姚大宁,大文教村一时武风盛行。能记录大文教“威水史”的是已经被楼房包围的“状元府”。现在的“状元府”看上去是普通的三间两廊格局,不过与普通人家不同的,是全部用青条麻石砌墙直到天花,依稀显露出当年状元的庄严和气派。

  村民说,府第的顶部原先全为琉璃瓦镶砌,金碧辉煌,府内和左右都挂有许多额匾,上有名流书法,中堂悬挂着檀香木雕刻的“圣旨”竖匾。

  因为姚大宁的关系,当年的大文教村武风盛行。据说,在状元府前面曾经有一个武馆,背后则有一个跑马场,当年的族人也像姚大宁一样有习武的习惯。可惜,时光荏苒,武馆、跑马场只成追忆,如今的大文教村早已没有了习武的古风,只有关于武状元姚大宁的种种逸事,仍在村人当中口口相传。

  今天村里人已经没有习武的古风,但在宗祠内挂着最近村民办喜事的对联:“能文能武贺万代合鸣,宜家宜事祝百年好合”,可见能文能武仍旧是村民对传统的眷恋。

(责任编辑:)